芒种时节 农民“忙种”
(资料图片)
在稻作地区的南方水田里
一片繁忙景象
今天我们来认识农民
拔秧插秧的好帮手——秧马
叫马不是马 农忙田间滑
芒种时节 南方地区抢种晚稻
农民弯腰弓背拔秧、插秧 异常辛苦
为缓解疲劳 提高效率
古人创制了可供坐骑的“秧马”
它腹部用枣木或榆木制成 易滑行
背部用楸木或桐木以减轻重量
形似小船 头尾翘起 中间洼凹
农夫两腿跨坐于船背如同骑马
在宋代的秧田里 常常可见数匹秧马驰骋
△ 《王祯农书》中对秧马进行了介绍
插秧时
农夫将船头上的秧苗插入田中
用双脚使秧马向后逐渐挪动
一边滑行一边插秧
拔秧时
农夫用双手将秧苗拔起
捆缚成匝 置于船后“舱”中
这不仅减轻弯腰弓背之苦
还提高了工效
苏轼写诗推广的“神器”
秧马何时发明已不可考
但最早记载秧马的是苏轼
他在湖北游历时看到当地“农夫皆骑秧马”
后专门作《秧马歌》
详细介绍了秧马的形制和使用方法
并在惠州地区宣传和推广
△ 《王祯农书》中记录了苏轼的《秧马歌(并引)》
宋朝时期
引进优良种子+官方大力推广水稻种植
让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的首位
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
秧马及其演化出的秧凳与秧船
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得到了普遍的使用
并多次出现在文人们的诗作当中
△ 广西南宁横州市农民使用秧船进行插秧
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明者
当今世界近一半人口以稻米为主食
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是谁培育出来的呢?
答案是中华先民
△ 各地出土的已经碳化的种子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
1973年 人们在河姆渡遗址内
发现了大量谷物遗存以及
木构水井 石制农具 骨制农具等
△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骨耜 中国农业博物馆藏
考古学界一度认为
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稻作农耕文化遗存
但新发现一次次刷新这个认知
1.4万年前的湖南玉蟾岩
↓
1.2万年前的江西仙人洞
↓
1万年前的浙江上山
↓
7000年前的河姆渡
↓
6700年前的施岙(ào)遗址
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
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源地
已举世公认
△ 浙江余姚良渚文化施岙遗址古稻田
中国用不到全球10%的耕地
生产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粮食
袁隆平爷爷的超级杂交水稻
平均亩产已超过1100公斤
正向着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冲击
正是中华大地上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农人
不仅让中国人“端牢饭碗”
也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
监制丨唐怡
制片人丨毕磊
文案丨邵希炜
视觉丨朱灵萌
技术丨汤沛
审校丨朱冬梅
统筹丨刘莹 帅钟琴
特别鸣谢丨全国农业展览馆(中国农业博物馆) 总台北京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
Copyright @ 2015-2022 华南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