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6日,抖音在“非遗主播沙龙”活动上发布了《陕西非遗数据报告》。报告显示,2022年,陕西地区非遗短视频播放达141亿次,是2017年的300多倍;非遗直播观看量达5.4亿次,是2019年的50多倍。截至2023年5月,陕西地区非遗直播超57万场,用户观看3185万小时。过去一年,64%的陕西非遗主播获打赏支持,获得的金额与获赞数同比增长100%和215%。秦腔、老腔、眉户、线戏、汉调桄桄,是陕西特色戏曲剧种中获得打赏金额的前5位。
(资料图片)
抖音直播业务代表王晶在“非遗主播沙龙”陕西站活动现场。
在非遗传承发展日渐式微的大背景下,这则消息令人振奋异常。我们欣喜地看到,近年来,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,越来越多的非遗艺术借助新兴传播平台走出“深闺”,走进了大众的视野。上面一串串数字,是非遗艺术扎根“新土壤”开出的朵朵繁花,也是新传播模式下非遗艺术走向春天的激昂序曲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。如何将其保护好、传承好、利用好,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。笔者以为,非遗艺术的传承,离不开市场、人才和创新三个要素。在短视频和直播的技术赋能下,这三个要素都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有市场的艺术才有未来。非遗艺术要传承发展,市场首当其冲。须知,非遗艺术不只是“阳春白雪”,只有真正走近观众、打开市场,才能焕发源源生机。眼下,秦腔、陕北民歌、商洛花鼓等秦派非遗纷纷“牵手”直播、短视频,获得了传统演出模式下难以企及的、巨大的观众市场。平均几千的直播同时在线人数、最高几十万的场观人数,说明我们的非遗艺术在群众中间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。并且细观评论,通过各新媒介平台“出圈”的非遗演出,经常会看到新粉的身影。通过新的传播形式,吸引不少年轻人关注、喜欢上非遗艺术,这也给我们传递出了积极信号。
回归艺术本身,非遗艺术传承发展最根本的是什么,毋庸置疑是人才。没有非遗艺人的代代相传,何谈非遗传承薪火不息。登上直播、短视频的新舞台,原本没落的非遗艺术打开了新的广阔天地。一年几十万场的线上演出,让青年演员们有大量机会面对镜头另一端的观众精磨技艺、积累演出经验。而线上演出的打赏支持,也为非遗艺人实现了市场增收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他们的生存和创作环境,让他们在非遗传承发展的路上走得更有尊严、更有动力。
于非遗艺术而言,不善于传承,创新就没有根基;但不善于创新,艺术就失去了活力。登陆新媒介平台,不少非遗主播向新而行,走起了“老调新唱”的路子,通过将传统韵调和现代词句结合,将“老艺术”以更接地气的方式呈现给观众。诸如此类不断焕新表演形式、升级作品形态的尝试,“叫好又叫座”的同时,于非遗艺术的发展传承也大有裨益。
今年6月10日是第七个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据人民网消息,为全方位呈现陕西非遗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,我省集中开展1391场线上线下非遗宣传展示活动,其中线下135场、线上1256场。线上、线下活动场次的对比,似乎也昭示了新形势下非遗艺术发展的新路径。期待更多非遗艺术演出登上新媒介舞台,在古韵焕新中绽放华彩。
附:《陕西非遗数据报告》全文
作者:秦平
编辑:小璐
审核:彭彭、文岳
出品:西安报业传媒集团
Copyright @ 2015-2022 华南晚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 粤ICP备18025786号-52 联系邮箱: 954 29 18 82 @qq.com